顯示具有 國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99警察國文

考試名稱: 99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警察人員考試及99年特種考試交通事業鐵路人員考試
類科名稱: 警察各類別
科目名稱: 國文(試題代號:1201)
題  數: 10題
標準答案:
題序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答案C A D C D D C D D C

1.「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江城子〉)詞中「左牽黃,右擎蒼」之釋義,正確的選項是:
(A)左肩披黃巾,右手執蒼弓 (B)左手搏黃虎,右手射蒼龍
(C)左手牽黃犬,右臂擎蒼鷹 (D)左側黃沙滾滾,右側蒼松蔽天


蘇詞賞析〈江城子〉
出處:http://www.chiculture.net/0412/html/c01/0412c12.html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全詞的核心是一個「狂」字,上片寫打獵情景,表現行為之狂。前四句寫打獵場面,既寫了太守架鷹牽犬的雄姿,也寫了隨從錦帽貂裘的神采和千騎奔騰的氣勢。後三句寫太守射虎的壯舉,百姓傾城跟隨觀看,太守親自射虎給他們看,作為報答,官民關係融洽,太守風流瀟灑。

下片寫由打獵激發出來的報國熱情,表現志向之狂。首先用馮唐魏尚的典故表達渴望朝廷重用的心情;繼而寫報國壯志:渴望重用不是為個人利祿,而是希望殺敵報國,保衛邊疆。用挽弓勁射的形象來表達心志,使思想變得具體可見了。


2.《論語.里仁》:「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謂君子:
(A)不固執成見,惟義是從 (B)善權衡輕重,明辨義利
(C)擅因地制宜,處事合誼 (D)能因材施教,順其天理


君子對於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
無適的適字,無莫的莫字,古註有多種解釋。清儒俞曲園,在他的《春在堂隨筆》裡,引日本物茂卿所著《論語征》,考證「適莫」二字即是「親疏」的意義。意為君子對於天下人,無親無疏,惟義之所在,與相親比而已。
來源: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43-lunyu-liren.htm

3.「臺(靜農)先生曾有一詩讚賞《清晝堂詩集》:『千首詩成南渡後,精深雋雅自堪傳。詩家更見開新例,不用他人作鄭箋。』鄭(騫)先生的千首詩固然精深雋雅,而臺先生此詩中用『鄭箋』的典故,更是□□□□,實在是巧妙極了。」(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上文空缺的成語,最適切的選項是:
(A)行雲流水 (B)精益求精 (C)錦上添花 (D)神來之筆


閱讀下文回答4.至5.題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4.關於本文的描述,下列何者為非?
(A)荷蕢者覺得孔子過於固執 (B)荷蕢者認為孔子不了解自己
(C)孔子不能贊同荷蕢者的批評 (D)荷蕢者聽出孔子有救世的志向


5.文中荷蕢者「深厲淺揭」的態度和孔子那一個主張不盡相同:
(A)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B)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C)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D)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論語講要》李炳南教授 講述

孔子居衛國時,某日正在擊磬,有一荷蕢者,經過孔子門前,說擊磬者是有心人。
磬是石製的樂器,蕢是草編的盛物之器。音樂表現心聲,孔子擊磬,當然有心思。
荷蕢的人口氣一轉,又說:「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說文,硜是磬的古字。硜硜是磬的聲音,荷蕢者從這聲音裡想像擊磬者是個堅強固執的人,所以說「鄙哉,硜硜乎。」
莫己知也,據劉氏正義,是說沒有人知道孔子。斯己而已矣,是說孔子但當為自己,不必為人,即孟子所說的獨善其身的意思。但「莫己知也」是從上句「鄙哉,硜硜乎」而來,荷蕢者的意思,是說擊磬者把磬敲擊得硜硜而不自知。下句「斯己而已矣」,是說擊磬者只知自己而已,言外之意,不知時代環境。
深則厲,淺則揭。這是荷蕢者引自毛詩邶風匏有苦葉篇的詩句。毛傳及各注據爾雅釋水說:「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為厲。」揭衣就是將衣服提起來。這兩句詩大意是說,涉淺水,可以提起衣服,免溼。涉深水,例如水深至膝以上,提起衣服還是免不了溼,乾脆不揭衣,就任衣服垂下。水有深淺之異,涉水的方法不同,以喻有心人不必固執,天下無道,就應該歸隱。
荷蕢者也是自隱姓名之士,孔子聽見他的話,便說:「果哉,末之難矣。」果哉應該是就前文硜硜乎而言,意思是說,如果人人都這樣,把磬擊得硜硜乎,只為自己,不為他人,那就不難了。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聖人,天下無道,仍不作隱士。
來源:http://haihui.ntcu.edu.tw/talk/show.asp?id=8787&bd=920301

閱讀下文回答6.至7.題
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韓愈〈爭臣論〉)


6.文中「孔席不暇暖」,意謂孔子:
(A)問禮老子,虛席請益 (B)困阨陳蔡,坐立不安
(C)君子固窮,衣單席寒 (D)行道列國,坐不溫席


7.文中「悲人窮」,意謂:
(A)悲傷個人的困頓 (B)感傷聖人的困阨
(C)悲憫人民的苦痛 (D)悲嘆士人的窮困


閱讀下文回答8.至9.題
(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歎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8.陳寔聽訟辦案的方式,與下列孔子所言,最不相近的選項是:
(A)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B)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D)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9.「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此說與下列何者所言接近?
(A)墨子曰: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B)荀子曰: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C)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D)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以下為東晉袁崧所寫的一段遊記,請閱讀後回答第10.題
「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詞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袁崧《宜都記》,《水經注》卷三四)


10.下列各組文句中,「」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及」余來踐躋此境/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C)奇構異形,「固」難以詞敘/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
(D)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每一獨往,動「彌」旬月,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


**這題要再找詳細的資料

國文(測驗)/齊天/89年7月 P4-3~4-14

P4-3
1.志學之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成語
兔死狗烹:比喻事成之後,出過力的人即遭到殺戮或見棄的命運。多指統治者殺戮功臣而言。
得魚忘筌ㄑㄩㄢˊ:比喻人在成功後就忘本背恩。
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P4-8
6.年紀
總角:比喻童年。
束髮:成童的年齡。

P4-13
6.
金聲玉振:比喻才德兼備,學識淵博。

P4-14
9.
靦顏事仇:形容人不知羞恥,不能分辨是非。

10.
A.喪明之痛:比喻喪子。
B.覆醢之痛:仲尼覆醢(音:海)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
C.絕絃之痛:喪好友。
D.折翼之痛:喪手足。

覆:動詞。翻倒、傾倒。如:「車翻覆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論語˙子罕:「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
醢:名詞。肉醬。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昔伯牙絕絃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
覆醢:孔子因子路在衛被剁成肉醬,從此見到肉醬便叫人把它倒掉,不再食用。典出禮記˙檀弓上。後比喻睹物思人。文選˙曹丕˙與吳質書:「伯牙絕絃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

參考資料:
http://blog.yam.com/tax30/article/17293469

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
http://www.millionbook.net/gd/h/hengtangtuishi/tssb/index01.html

崔顥 黃鶴樓

黃鶴樓 崔顥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3/29/42560.html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間福報
說唐詩故事--人面桃花相映紅
公孫策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這首詩本身有一個故事:

崔護進京考進士,落第,就留在長安讀書準備下一次考試。

清明節那天,他一個人到城南郊外遊玩,見到一個獨立莊園,屋宅很大,花木很多,可是卻寂若無人。他上前叩門,好久好久才有一名女子從門縫中向外窺視,問:「是誰呀?」

崔護報了姓名,說:「尋春獨行,酒渴求飲。」這裡說「尋春」是指春天郊遊,不是指尋花問柳,「酒渴」當然也不是討酒而是討杯水喝。那女子給了崔護一杯水,讓他進門在院子裡坐下,自己則倚在一株桃樹旁站著等他喝完。崔護見這女子生得標致動人,又有那麼一點點「意思」,就用言語挑逗她,那女子完全不回應,一雙眼卻始終「行注目禮」。崔護一杯水喝完了,再不捨也只好告辭,那女子送他出門時,又透露出一絲不勝之情。崔護當時心頭有些恍然若失,可是回去後就陷入書陣「拼大考」,忘了那一次的尋春偶遇。

隔了一年,清明節又到了,崔護想起去年的事情,忽然「情不可抑」,就再前往城南那座莊園,門牆依舊,卻只見大門從外頭上了鎖。於是在門扉上題了這一首詩,「人面桃花」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後人好事,將這個故事編成《桃花緣》話本,女主角也有了名字叫「絳娘」,增添情節:絳娘以為崔護還會再來,日日思念,憂鬱成疾,而崔護隔年來訪當天,絳娘恰巧去掃墓,回來見門扉上題詩,以為痛失交臂,就此一病不起。崔護過了幾天,不死心,再去尋訪,卻從一位老翁口中得知噩耗,前往哭靈,淚水喚回了絳娘的魂魄,死而復生,兩人結為夫妻,白首偕老。

《桃花緣》是喜劇收場,結局的「淚水魔力」類似西方童話「睡美人」裡白馬王子的那一吻。但是,這麼一來,原先故事裡女主角的那一分「似有若無」的感覺,卻消失殆盡了。


後以人面桃花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

對聯

http://163.32.161.2/adm3/jiang/poem2.htm

《孟子.梁惠王下》

99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身心障礙人員考試試題
國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節錄自《孟子.梁惠王下》)

國文公職歷屆考題解析

99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身心障礙人員考試試題五等

  1. 看到、看見。如:「相見恨晚」、「眼見為憑」、「顯而易見」。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宋˙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2. 拜會、訪問。如:「謁見」、「拜見」。左傳˙莊公十年:「公將戰,曹劌請見。
  3. 會晤、接待。如:「接見」、「他現在不方便見客。」。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4. 遇到。如:「見光死」、「見水即溶」、「見風就裂」。左傳˙桓公元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
  5. 看法、見解。如:「淺見」、「偏見」、「遠見」、「成見」。晉書˙卷四十二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
  6. 表示逐漸的趨向、趨勢。如:「日見好轉」、「日見興旺」。
  7. 用在動詞前,表示主體對所涉及的對象如何。如:「請勿見笑」、「請多見諒」、「有何見教」。文選˙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8. 被。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孟子˙盡心下:「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借代

http://zh.wikipedia.org/zh/借代

論語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譯】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譯】唉!綱常倫理的正道,已經衰微了;我非常想念周文王時期盛行的綱常倫理的正道。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譯】每天吃點飯,喝點水,頭墊著彎曲的手臂睡覺,也是一種生活的樂趣。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開篇便破空而來,直接入題──「明月幾時有?」後面緊接著:「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高舉著酒杯啊!向廣闊的星空提出了疑問,宇宙中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明月的呢?而今晚在天上的神仙宮闕裏,又是什麼好日子,所以月色才會這麼美,天地間一片澄澈明淨、纖塵不染呢?這裏東坡大氣縱橫的讚嘆著造化的奧妙、宇宙的浩瀚,抒發對於明月的嚮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也真想乘著長風回到天庭中去看一看哪!那裏今晚光明皎潔,不知盛會是多麼莊嚴、多麼殊勝啊!但又怕禁受不住,華美月宮中的高寒。這裏的「歸」字用得極妙,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在無限的磅礡大氣中,表達了自己只不過是暫居人間,來處本為天上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古文中的「何似」,就是把兩件事物拿來對比的意思。東坡在醉中與自己的身影相隨,月下起舞,光影清絕,但想起在月宮的桂花樹下,也有白衣仙女在跳舞,天上人間的境界,相比起來不知如何呢?真令人嚮往啊!這時的東坡忽而問天,忽而起舞,意興揮灑淋漓到了極至。

  在壯闊飛揚之後,這時筆鋒一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豪興已然收斂,情境整個都變得沉靜深婉了。「轉朱閣」的「轉」是什麼意思呢?古時凡寫光陰悄悄的、無聲無息的流走,都用這個「轉」字。「朱閣」,就是華美的樓閣,「低綺戶」的「低」字,描繪出月色已經西沉了,快落下去了。「綺戶」,是雕刻精美的花窗。「轉」和「低」兩個字傳神的表達出夜已深了,月已斜了,月光無聲無息的轉過華樓,低低的穿過雕花的門窗,流照著世間眾生的住處。「照無眠」,照著心懷離愁不能入眠的人。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啊!你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可是為什麼,你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反而越發的清輝皎潔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最苦的,就是這悲歡離合。最遺憾的,是月有陰晴圓缺。然而天道有常,這是從古到今都難以圓滿的事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就是美麗的月光。但願所思念的親人,都能夠長長久久、無災無病,縱不能在佳節裏團聚,只要能在千里之外,共賞這一輪明月,遙寄心意,就於願足矣了!

  這首詞豪邁雄奇,但又飄逸空靈。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在詞的上片,淋漓盡致的讚嘆宇宙造化的奧妙,抒發對明月的欣賞,神采飛揚以神仙自喻,下片則因為一生仕途坎坷、顛沛流離,在佳節時又懷念弟弟子由,所以從縱橫高曠中轉為婉轉,感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了。

摘自http://hk.epochtimes.com/9/3/10/96833.htm

2011/03/06補充
●子由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D%90%E7%94%B1

1.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
2.蘇洵之子、蘇軾之弟。
3.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蘇轍則是「小蘇」。
4.作品有《欒城集》傳世。

●唐宋八大家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5%AE%8B%E5%85%AB%E5%A4%A7%E5%AE%B6
1.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2.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3.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黃景仁 綺懷

綺懷(其十五)(幾回花下坐吹簫)

選自《兩當軒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黃景仁( 1749— 1783),字仲則,自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少年即以詩著名,後為督學之幕客,周遊於安徽、江西、湖南等地。一生貧困,詩多愁苦感傷之調。

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簫,銀河紅牆對我來說是那樣的遙遠。銀漢,銀河。紅牆,指女子居所。李商隱《代應》:“本來銀漢是紅牆,隔得廬家白玉堂。” 。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為了誰在風露中佇立了整整一夜呢?似此星辰,化用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詩句。 ?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纏綿的情思已盡如抽絲的蠶繭,宛轉的心已經像被剝的芭蕉。宛轉,委婉曲折。 。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三五年,十五年。三五月,農曆十五月圓之夜。這兩句說,回想起她十五歲時在那月圓之夜的情景,可嘆我手中的這杯酒竟已無法消除心中的憂愁。 。

欣賞指要

《綺懷詩》共十六首,以組詩的形式抒寫與其表妹的情感故事。此篇為第十五首,專寫相思不得的繾綣心傷。首聯寫相思之深,“遙”字猶能透出憶念的深遠;頷聯寫相思之情狀,徹夜難寐,躊躇難耐;頸聯寫相思不得的傷心,如抽絲之蠶繭,如剝後之芭蕉,比喻精警,感人肺腑;尾聯將憶念推移到多年以前的美好時光,對比昔日之美好,更難耐當下之淒涼。通篇意境沉鬱悲涼,把戀愛中的人相見不得的糾纏和焦灼入木三分地表達出來,是傷心人的傷心語,情詩中的傑作。

來源http://www.pep.com.cn/gzyw/jszx/kbjc/ywdb/zggdsgswxsdb/200910/t20091028_607556.htm

梅 王淇



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
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
惹得詩人說到今。


【語譯】

梅花不願受半點塵埃的污染,卻自己甘心待在竹籬茅舍邊。只因一時失誤,結識了林和靖,才惹得詩人們作詩論梅的說到今天。

【品讀】

北宋詩人林和靖隱居在西湖的孤山,不願做官也不娶妻,長年和仙鶴、梅花相伴,所以有「梅妻鶴子」(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稱號。所謂人各有志,這位清高的隱士不求名利,自認為志不在家室,也不想要功名富貴,只覺得青山綠水才適合他的性情。(注)他尤其喜愛梅花,其詠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被歐陽修推崇為最傑出的詠梅詩。

梅花開放在白雪紛飛的時節,超塵脫俗,它的品性高潔,寧可生長在鄉下的竹籬茅舍間,在貧困的環境下盛開,也不願貪求城市的富貴榮華。因為林和靖對梅花的宣揚,又使得高潔脫俗的梅花傳頌千古。

註:「人生貴適志耳,志之所適,方為吾貴。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來源http://zhoubao.minghui.org/mh/haizb/069/A05/2864/%E3%80%90%E8%AE%80%E5%8F%A4%E8%A9%A9%E5%93%81%E4%BA%BA%E7%94%9F%E3%80%91%E6%A2%85.html

<畫菊> 鄭思肖

鄭思肖(1241~1318) 字憶翁,號所南,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未被採納。以後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原名不詳,宋亡後,隱居蘇州,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趙宋,取“肖”從“□”之意。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表示以“南”為“所”;名住地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日常坐臥,也要向南背北。他擅長作墨蘭,宋亡後畫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自喻,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 <畫菊> 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備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 “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此解不知是否合適。

來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2106241.html

刻削之道《韓非子· 說林下》

刻 削 之 道
【原文】
  刻 削 之 道 ,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複者也,則事寡敗矣。
  【譯文】
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 刻 得大一點,眼睛不如 刻 的小一點。鼻子 刻 大了,可以 削 小;雕小了,就無法加大了。眼睛 刻 小了,可以脩大; 刻 大了,就無法改小。辦任何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對於那些不能恢復挽回的,開始就得特別謹慎小心,那麼,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了。
  【主旨】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留有餘地,努力掌握事物的規律。
【文學常識】
出自《韓非子· 說林下 》。

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381655.htm

去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左傳•隱公六年》

【原文】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語譯】
五月,庚申,鄭莊公侵入陳國,獲得全勝。前年,鄭莊公曾向陳國要求講和,陳侯不答應,陳大夫五父曾進諫說:「親近仁者友善鄰國,是國家的原則,您還是允許鄭國的請求吧!」陳侯說:「宋衛兩國才是陳國的禍害,鄭國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不肯答應。君子說:「善德不可失去,惡事不可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嗎?滋長惡事而不知停止,只有自臨於禍害,雖想要挽救,還能有辦法嗎?商書說:『惡事的蔓延,正如火在原野上焚燒,不可以接近,不容易撲滅。』周任也有話說:『為國謀事的人,見了惡事要像農夫見了雜草必要努力除掉一樣,把它們割斷除掉,堆積起來,斷絕它們的查根,不要使它們再繁殖,然後善事才能伸張。』」

來源http://content.edu.tw/junior/chinese/tc_md/data/1_12_2.html

此處所列為「怙惡不悛ㄏㄨˋ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ㄓㄤˇ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來源http://dict.idioms.moe.edu.tw/chengyu/pho/cy/cy14634.htm#典源

《孟子•告子上》

從前,有個下棋名手叫秋,由於他棋藝高超,所以別人就叫他奕秋。

有一次,奕秋收了兩個學生,為他們同時上課。他一心想使這兩個學生儘快掌握要訣,把自己的棋藝教給他們,就非常認真的給他們講解。

一個學生聽講非常仔細認真,一心一意的注意奕秋的講解和分析,對旁的事全都不加理會。而另一個學生呢,看上去也坐在那裏,實際上卻是心不在焉。他一會兒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樹林,一會兒又聽聽天上的雁鳴,當他發現有好幾隻天鵝飛過,便想:“要是有一張弓,幾支箭,射下一隻天鵝煮來吃,那該有多好啊!”

可是,有弓有箭也沒用,他正在上課呀。所以,他只好暗暗嘆了口氣,權且壓下了這個念頭。

不一會兒,他不禁又向窗外看了一眼,發現又一隻天鵝飛過,便再一次起了射天鵝吃的念頭,直到奕秋全講完了,他也沒在意。

這時,奕秋叫兩個學生對下一局,看看他們究竟學的怎樣。起初,那個開小差的學生憑著以前的基礎還能勉強應付,可漸漸的就顯出差距來。那個專心致志的學生攻守從容有序,而老是三心二意的學生只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了。

奕秋一見,語重心長的對兩個學生說:“雖然下棋只是一種小小的技藝,算不得甚麼大本事,但不專心致志的學習,也是學不好的啊!”

成語

騷人墨客
風雅的文士。宣和畫譜˙卷十二˙山水三˙宋˙宋迪:或因覽物得意,或因寫物創意,而運思高妙,如騷人墨客登高臨賦。

大家閨秀
出身於世家貴族,有教養、有風範的未婚女子。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五:與諸女士茶話良久,知是大家閨秀,與公皆有世誼。

98初社會行政

沈括《夢溪筆談》

  沈括另有一則故事,其要義也在說明同一物可以有相反功用互為表裡,既可為藥,亦可為毒,既能治病,亦能致命。不過這一回卻是一個喜劇性故事,有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沈括說:﹁漳州界有一水,號烏腳溪,涉者足皆如墨。數十里間,水皆不可飲,飲皆病瘴,行人皆載水自隨。﹂有一位文士在當地做官,必須過那條可怕的河,而他素來體弱多病,很擔心瘴癘為害。接下去一段寫得相當有趣,說此人到烏腳溪時,﹁使數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為毒水所沾。兢惕過甚,睢盱矍爍,忽墜水中,至於沒頂,乃出之,舉體黑如崑崙,自謂必死,然自此宿病盡除,頓覺康健,無復昔之羸瘵。又不知何也。﹂

這裡發生的事又是完全出人意料,陰陽反轉。如果說在前面那個故事裡,至良的硃砂變為致命的毒藥,在這個故事裡,對健康者有毒的溪水,對一個通身有病的人,反倒有神奇的療效。在這兩則故事裡,正相反對的藥與毒、善與惡,都並存在同一物裡。﹁烏腳溪﹂故事之所以有趣,並不止於良藥與毒藥的轉化,而且特別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故事還有某種寓意或諷喻︵allegory︶的含義。在一部研究諷喻的專著裡,安古斯.弗萊切爾說:﹁感染是基督教諷喻主要的象徵,因為那種諷喻往往涉及罪與救贖。

來源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789866841323-9.php

原文:
漳州 界 有一 水 ,號烏腳溪, 涉 者 足 皆 如 黑 。數十里間, 水 皆 不可飲,飲則病瘴,行人 皆 載 水 自隨。梅龍圖公儀宦州縣時,沿牒至 漳州 ;素多病,預憂瘴癘為害,至烏腳溪,使數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為毒 水 所沾。兢惕過甚,瞧盱矍鑠,忽墜水中,至於沒頂。乃出之,舉體 黑 如 崑崙,自謂必死。然自此宿病盡除,頓覺康健,無復昔之羸瘵。又不知何也?

譯文:
漳州 境內有一條溪,叫做“烏腳溪”,在裡邊趟 水 的人腳都會發 黑 。好幾十里之內,溪水都不能喝,喝了就會得病,行人都自己帶著 水 走路。龍圖(官職名)大人梅公儀在地方做官時,沿官路到了 漳州 ;平時他就多病,提前就擔心當地瘴氣的危害,到了烏腳溪,命好幾個人背著他,用東西蒙上身子,恐怕被沾上毒 水 。過於警惕謹慎了,瞪著眼睛張望,忽然掉進 水 中,把頭頂都淹沒了。被人救上來,全身像崑崙一樣 黑 ,心想一定得死了,但是從此以後老病根都除掉了,頓時感覺康泰健壯,不再像從前那樣孱弱多病。這又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了。

來源http://wenda.sogou.com/question/66962915.html

技術提供:Blogger.
powered by Blogger | WordPress by Newwpthemes | Converted by Blogger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