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左傳•隱公六年》

【原文】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語譯】
五月,庚申,鄭莊公侵入陳國,獲得全勝。前年,鄭莊公曾向陳國要求講和,陳侯不答應,陳大夫五父曾進諫說:「親近仁者友善鄰國,是國家的原則,您還是允許鄭國的請求吧!」陳侯說:「宋衛兩國才是陳國的禍害,鄭國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不肯答應。君子說:「善德不可失去,惡事不可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嗎?滋長惡事而不知停止,只有自臨於禍害,雖想要挽救,還能有辦法嗎?商書說:『惡事的蔓延,正如火在原野上焚燒,不可以接近,不容易撲滅。』周任也有話說:『為國謀事的人,見了惡事要像農夫見了雜草必要努力除掉一樣,把它們割斷除掉,堆積起來,斷絕它們的查根,不要使它們再繁殖,然後善事才能伸張。』」

來源http://content.edu.tw/junior/chinese/tc_md/data/1_12_2.html

此處所列為「怙惡不悛ㄏㄨˋ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ㄓㄤˇ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來源http://dict.idioms.moe.edu.tw/chengyu/pho/cy/cy14634.htm#典源

0 Response to "去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左傳•隱公六年》"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powered by Blogger | WordPress by Newwpthemes | Converted by BloggerTheme